跳转至

中外浪漫爱情悲剧文化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禁止转载]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说起浪漫爱情悲剧,首先能想到的就肯定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过中国还曾有过《孔雀东南飞》,国外还有《德伯家的苔丝》之类的名著,不过最典型的,而且最让人熟知的自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故本文就拿这两篇戏剧为例进行中外浪漫爱情悲剧文学的比较。

​ 首先谈到这两篇文学,自然而然联想到的字就是“爱情”“牺牲”,两篇文学在故事发展上都有相似之处,例如男女主人公都一往情深,爱情道路却被万分阻挠,最后都为了维护忠贞的爱情而做出牺牲,双方长辈或家庭也都做出了和解与妥协。虽然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这两部作品形同出自同一位作家的姊妹作品一般,但是由于两者诞生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作家,就像是虽然是同一品种的花朵,但是经过不同的土壤滋润、不同的园艺师栽培,所诞生出的花朵自然在芬芳以及形态上会有明显差异。所以对两者进行剖析比较是相当有价值的。

​ 结局上来说,两对主人公虽然均去世,但是在结局的表现上差异较为明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稍显明亮——两人双双羽化成蝶,在美丽的百花丛中尽情飞舞,令人颇感安慰。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则是十分令人惋惜。罗密欧在听说了朱丽叶的“死讯”后,匆匆赶回来,在墓地中掘出了朱丽叶的“尸体”并毅然决然的服毒死亡,而朱丽叶假死醒来之后看到身边罗密欧的尸体,也毅然拔出他的匕首自尽而亡。两对恋人的死亡,一对是在阳光明媚的花丛中飞舞,一对是在阴暗潮湿的墓穴中流血,染红了一片墓地。此外,在《孔雀东南飞》以及《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局,刘兰芝以及焦仲卿的墓碑上的脉脉相连的连理枝和鸣唱的鸳鸯,对比苔丝最后走上绝路被处以绞刑,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结局的处理上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悲剧结局善用一些拟物或者十分浪漫的手法去描写,让悲剧结局以缓和的氛围中结束,且多用物来衬托氛围或暗喻主角的结局,而西方悲剧结局则直截了当,悲到底,伤到尽,没有过多隐喻的手法或氛围衬托,这是中西双方本身文化背景决定的。中国交流似“水”一般,调和且折中,就算是“阴阳”的概念也会在其中包容下对立面的一部分,且十分善用侧面的角度去描述事物。而西方文化则十分直白,在文学上表达的处理则相当大胆,开放,且多用“二元对立”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非黑即白,所以西方文学处理悲剧结局会悲到底,不会像中国文学一样婉转调和。

​ 此外,在性格上的差异也比较突出。梁祝与罗朱虽然都对爱情忠贞不渝,但是性格上却迥然不同。梁山伯为人总是循规蹈矩,不敢逾越规则半点,一心只读圣贤书,同窗三年竟不识祝英台女性特征的蛛丝马迹,也全无青年应有的锐气与朝气,当他得知祝英台与马氏定下姻缘时,竟接受了这个结局,只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而“奄奄不起”。而祝英台则稍显聪慧活泼,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时代,她女扮男装出外游学,颇具个性。在于梁山伯共读期间,虽也对其产生爱意,却也不敢向梁山伯袒露心声。她的爱情也是在社会伦理冲突的夹缝中建安的成长,为了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爱情只得被苦苦压抑。而罗朱的爱情则是相当率直。罗密欧为了摆脱对罗莎兰的感情而参加了对方家族的舞会,而见到了朱丽叶一见钟情,全然不顾对方与自己的家庭恩怨,一旦相爱就毫不退缩,甚至为了见到心上人而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朱丽叶家的花园。为了爱情,他甚至可以抛弃自己的家庭姓氏,到结局也是见到朱丽叶的“尸体”后也毅然决然的献出生命见证爱情。而朱丽叶的眼中,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她也同祝英台一样“遵纪守礼”,但是也在舞会上对罗密欧毫无保留的展示出自己的爱意,当罗密欧在迷茫纠结时还给予其决心:“哦罗密欧,只有你的姓氏才是我的敌人,即使你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你,这跟名字又有什么关系?给玫瑰换个名字,它还是照样芳香,所以罗密欧也一样。”而罗密欧也给出了回应:“我相信你说的话。给我你的爱,我将接受重新洗礼,我将不再是罗密欧。”热烈的爱情使她完全抛弃了所谓礼法以及家族姓氏,直截了当的向爱人倾诉真心。罗朱两人热情大胆,毫无顾虑,没有迟疑和动摇,紧紧追随自己的本性。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梁祝与罗朱均有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以及崇高追求,但是角色的性格对故事的发展走向却是大相径庭的,当发现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时,两对角色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罗密欧与治理业彼此一见钟情,却又互为愁人,却毫不退缩,敢于同命运抗争,毫不迟疑的订了婚并举行婚礼。在罗密欧被放逐的时候朱丽叶也敢于违抗父亲的命令,为等待罗密欧的归来而喝下假死毒药,而罗密欧在听闻朱丽叶的死讯后也毅然决然赶了回来,见到朱丽叶的“尸体”后以死相伴。朱丽叶醒来后却发现罗密欧的尸体躺在身边,也选择了殉情。虽然造化弄人,但是这对恋人毫不听从命运的摆布,同家族或社会力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梁山伯面对阻挠则只是懊恼悔恨,不敢逾越雷池半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最后吐血身亡。即是思念成疾却也不敢冲破道德的藩篱违抗命运夺得爱情。而祝英台也是虽有情却仍遵循“哪有闺女自定亲”的古训,不敢于向兄嫂表明,甚至在被订亲是仍不敢推阻。在封建礼教的规格下,两人并无法对其进行冲击,只得牺牲爱情的追求,直到最后祝英台跳入梁山伯的墓穴裂坑中,总得以真正的去追求自己的本愿以及心迹。由此对比出来,罗朱对命运的抵抗是基于个人意志与自主的,而梁祝对爱情的追求则是基于道德标准以及社会力量的,双方性格以及对事件的处理方面,是跟当时文化背景是离不开的。

​ 对于梁祝与罗朱的比较,也需要对其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两部戏剧在发展脉络以及结局较为相似的情况下,为什么其他方面又相差甚远呢?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性格除了受基因影响,也会收到社会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文化的影响。自一个人诞生,就无时无刻在受当时时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最终就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梁祝的作者虽不祥,似为民间流传。但是诞生时间是在古代封建社会,据说是在三国之后,六朝以前。在当时,封建社会崇尚仁义礼智信的概念,以及后续发展出十分多的封建思想,与这种文化对应产生的中国古代人民普遍缺乏个性与理性的思考,没有把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本有的内在。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个性会被压抑,而起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力量以及伦理准则,人们生活在这种行为准则之下,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梁祝自然无法对整个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做出有力的冲击。而在中国古代,婚姻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事情,仅凭两人的力量确实是难以对其做出有力的抵抗,而做出的表现就是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也只能被困在道德与伦理的藩篱之中。而罗朱的作者,莎士比亚,则是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希腊文化自古就崇尚个人理性的思考与人的存在的反思。而罗朱的创作时期又诞生于文艺复兴的浪潮下,人文主义的思潮比较强烈,对传统封建贵族体系有一定的动摇,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所以罗朱两人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充分彰显了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个人主义的力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莎士比亚在创作时虽然对人文主义充满了美好愿望,但是在当时社会中却也难以对社会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冲击,所以罗朱两人的结局也较为悲惨。

​ 在对比之下,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结局都有冲突双方和解的一部分,无论是梁祝合葬还是罗朱的雕像,都有表明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渴望,渴望在见证了这样的悲剧后社会能够有所改观,希望能够在封建社会中冲出条框,能够在个人的爱情实现上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梁祝的故事与罗朱的故事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无比贴合,又对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免让人感触,古人们在思想道路上的探索以及文化的改革上走过了多么相似又不同的道路。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这种中西方文化变革道路上的绝唱,余音绕梁,永世不绝。


最后更新: April 9, 2025 19:25:19